1楼
- 回 眸 一 笑
- 2022/7/15 21:40:35
近来常散步,为了健康。我喜欢一边散步,一边思考,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儿。
走在月牙湖边的石板小径上,有点滑,刚下过雨,路有点湿。
看着身侧的明城墙,便忽然想到了朱元璋,想着,在600多年前他是否也常在这湖边走?抬起头,视线翻过巍峨的城墙,往明故宫方向看,不远,约摸有一公里的路程。我又想,虽然路不远,但皇帝出行可不比百姓,亦护亦卫,或车或辇,哪得我这般自由?再说,皇宫那么大,已足够他散步用的了。
又想着,假如他真的出了皇宫,也来到了这个湖边,和我偶遇了,我们的语言是否可以相通?他是安徽人,我是苏北人,我们的口音应当相近,古今白话变化应当不是那么大吧。
想着想着,便不由自主地想笑,因为我忽然想到了另外四个人,他们是刘备、关羽、张飞、诸葛亮,他们在一起或闲聊或商议大事,一定南腔北调,因为刘备是河北涿县人,张飞则是他的小老乡,而关羽则是山西运城人,诸葛亮呢,山东临沂人。
正想着,眼前是一丛翠竹,依着一堵白墙,青白二色,相得益彰。微风路过,扶着竹枝。日匿云中,迎来细雨,却失了竹影。
雨不大,风不寒,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我想起了志南和尚的诗,又想起了苏轼。他也曾和我这般,在雨中惬意地行着。只不过他穿的是一双破草鞋,而我穿的是一双斯凯奇;他拄着一根细竹,我抓着一个手机;我在胡思乱想,他却写了一首《定风波》: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这词写得好豁达,末句最是金句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境界较低的是,好了,雨停了,身干了,雨后自有晴天,做人无须在逆境中头发乱了。苏东坡却更通透无碍,雨可以不是雨,逆境中凭心境自乐,于是,晴也不是晴天,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。
就这样,想着苏轼,伴着细雨,此时,细雨不紧不慢地飘落湖中,却不着痕迹,因为,阵阵微风早把湖水吹皱了。
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。”这是南唐宰相冯延巳的名句。冯延巳的老上司是南唐皇帝李璟,他的一首《摊破浣溪沙》便足够吊打之前的所有词人:“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还与韶光共憔悴,不堪看。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。多少泪珠何限恨,倚栏干。”
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李璟的儿子是李煜,南唐的那位亡国后主,他的词多精品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“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。”“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”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”试读一番,哪个不是金句?
李璟、李煜、冯延巳,南唐词作三大家,政治三草包,说得就是这三位败家的爷么。
湖中,有一丛枯蔓,应是早已残败的荷。残荷岸边有柳,柳叶也已凋零了,俊女的眉变了样儿,如同被火燎的卷发。而她的倒影却是很美,我便凝住了神,想着,也许,这影子,才是她最美的魂?
正呆着,湖面不知从何处钻出一只水鸟,接着,另一只也钻出来了,摇摇摆摆的,向前游着,身后留下道道荡漾的水痕,如喷气式飞机在空中拖着的俏尾。这两只鸟,是否情侣,还是闺蜜?若是情侣,哪位是帅哥?哪位是美女?
近年来,南京整治河道,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这真是鸟儿的福音。如今,湖中水鸟越来越多,看着它们,好舒心。地球,不只是人类独有,而是众多生灵共有的家园,尊重每一个生命,心才会五彩缤纷,这不就是共享的快乐吗?
水鸟快乐地游着,不时扎个猛子,湖水很清,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水中游着样子,那姿势,很像一只小乌龟。它们游向了湖中的一个小岛,那儿许多白鹭聚集在那儿。
“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”这是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名句,用在此处,似乎很佳。为什么鸟儿喜欢聚集在岛边?安全?更利于思考?或许是因为它们的自信,自信本身就是装点小岛的景?
就这样胡思乱想着,看到了河中的长廊,就想到了《红楼梦》中的大观园,看到了路边的亭,便想起了王羲之、欧阳修、杜牧、张岱,想起了和他们相关的兰亭、醉翁亭、爱晚亭、湖心亭........看到了公园里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,便想起了风水学,想起了风水学的鼻祖郭璞........
雨,似乎更密了,一阵风过,凉意袭过来,我忽然清醒了许多,心中不免又自责起来,自责在不知不觉中,竟又陷进了文史的泥潭。
在诸多场合,我怯谈文史,因为知音太少,侃侃而谈,却是在秽人耳目。
我曾聊王勃,竟然也基本无人应和。家里一位兄弟说,隔行如隔山,你说的我们不懂。和同学相聚,不知何故,谈起了果戈里,饭局立刻陷入了尴尬。我聊战国侠士豫让,一位同学说,你真会编故事,他竟然不知豫让是历史上的名人。更有一位朋友说,你老说什么唐太宗,宋太祖,我一看到祖啦宗啦的,头就发昏。
隔行如隔山?
其实,文史只是基础学科,而不是什么行。文史,本质上,是一个民族的根,是应当融入一个民族血液中的。
因为文学,现实中的人才获得神的灵光,有了创作的灵感,才得以改造世界,探索世界的奥秘。因为文学,现实中的人才获得了另一片天地,可以自由倾诉,让思想自由飞翔。
因为历史,我们才可以明鉴未来,才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,才可以激发我们的才智,才可以让人明白做人之道。
可如今,爱好文史的有几人?更多的人只是叶公,家长们埋怨着孩子不爱读书,可是,他们自己看了几本?
孤独,是生命的礼物。
雨,在胡思乱想中,似乎大了些,眼前的路更湿了,蜿蜒着向前延伸,极目远看,直至紫金山,竟然,在不知不觉中,山前湖边,已不见一个人。
走在月牙湖边的石板小径上,有点滑,刚下过雨,路有点湿。
看着身侧的明城墙,便忽然想到了朱元璋,想着,在600多年前他是否也常在这湖边走?抬起头,视线翻过巍峨的城墙,往明故宫方向看,不远,约摸有一公里的路程。我又想,虽然路不远,但皇帝出行可不比百姓,亦护亦卫,或车或辇,哪得我这般自由?再说,皇宫那么大,已足够他散步用的了。
又想着,假如他真的出了皇宫,也来到了这个湖边,和我偶遇了,我们的语言是否可以相通?他是安徽人,我是苏北人,我们的口音应当相近,古今白话变化应当不是那么大吧。
想着想着,便不由自主地想笑,因为我忽然想到了另外四个人,他们是刘备、关羽、张飞、诸葛亮,他们在一起或闲聊或商议大事,一定南腔北调,因为刘备是河北涿县人,张飞则是他的小老乡,而关羽则是山西运城人,诸葛亮呢,山东临沂人。
正想着,眼前是一丛翠竹,依着一堵白墙,青白二色,相得益彰。微风路过,扶着竹枝。日匿云中,迎来细雨,却失了竹影。
雨不大,风不寒,“沾衣欲湿杏花雨,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我想起了志南和尚的诗,又想起了苏轼。他也曾和我这般,在雨中惬意地行着。只不过他穿的是一双破草鞋,而我穿的是一双斯凯奇;他拄着一根细竹,我抓着一个手机;我在胡思乱想,他却写了一首《定风波》: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这词写得好豁达,末句最是金句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境界较低的是,好了,雨停了,身干了,雨后自有晴天,做人无须在逆境中头发乱了。苏东坡却更通透无碍,雨可以不是雨,逆境中凭心境自乐,于是,晴也不是晴天,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。
就这样,想着苏轼,伴着细雨,此时,细雨不紧不慢地飘落湖中,却不着痕迹,因为,阵阵微风早把湖水吹皱了。
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。”这是南唐宰相冯延巳的名句。冯延巳的老上司是南唐皇帝李璟,他的一首《摊破浣溪沙》便足够吊打之前的所有词人:“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还与韶光共憔悴,不堪看。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。多少泪珠何限恨,倚栏干。”
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李璟的儿子是李煜,南唐的那位亡国后主,他的词多精品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“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”“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。”“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”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。”试读一番,哪个不是金句?
李璟、李煜、冯延巳,南唐词作三大家,政治三草包,说得就是这三位败家的爷么。
湖中,有一丛枯蔓,应是早已残败的荷。残荷岸边有柳,柳叶也已凋零了,俊女的眉变了样儿,如同被火燎的卷发。而她的倒影却是很美,我便凝住了神,想着,也许,这影子,才是她最美的魂?
正呆着,湖面不知从何处钻出一只水鸟,接着,另一只也钻出来了,摇摇摆摆的,向前游着,身后留下道道荡漾的水痕,如喷气式飞机在空中拖着的俏尾。这两只鸟,是否情侣,还是闺蜜?若是情侣,哪位是帅哥?哪位是美女?
近年来,南京整治河道,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这真是鸟儿的福音。如今,湖中水鸟越来越多,看着它们,好舒心。地球,不只是人类独有,而是众多生灵共有的家园,尊重每一个生命,心才会五彩缤纷,这不就是共享的快乐吗?
水鸟快乐地游着,不时扎个猛子,湖水很清,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水中游着样子,那姿势,很像一只小乌龟。它们游向了湖中的一个小岛,那儿许多白鹭聚集在那儿。
“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;岸芷汀兰,郁郁青青。”这是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的名句,用在此处,似乎很佳。为什么鸟儿喜欢聚集在岛边?安全?更利于思考?或许是因为它们的自信,自信本身就是装点小岛的景?
就这样胡思乱想着,看到了河中的长廊,就想到了《红楼梦》中的大观园,看到了路边的亭,便想起了王羲之、欧阳修、杜牧、张岱,想起了和他们相关的兰亭、醉翁亭、爱晚亭、湖心亭........看到了公园里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,便想起了风水学,想起了风水学的鼻祖郭璞........
雨,似乎更密了,一阵风过,凉意袭过来,我忽然清醒了许多,心中不免又自责起来,自责在不知不觉中,竟又陷进了文史的泥潭。
在诸多场合,我怯谈文史,因为知音太少,侃侃而谈,却是在秽人耳目。
我曾聊王勃,竟然也基本无人应和。家里一位兄弟说,隔行如隔山,你说的我们不懂。和同学相聚,不知何故,谈起了果戈里,饭局立刻陷入了尴尬。我聊战国侠士豫让,一位同学说,你真会编故事,他竟然不知豫让是历史上的名人。更有一位朋友说,你老说什么唐太宗,宋太祖,我一看到祖啦宗啦的,头就发昏。
隔行如隔山?
其实,文史只是基础学科,而不是什么行。文史,本质上,是一个民族的根,是应当融入一个民族血液中的。
因为文学,现实中的人才获得神的灵光,有了创作的灵感,才得以改造世界,探索世界的奥秘。因为文学,现实中的人才获得了另一片天地,可以自由倾诉,让思想自由飞翔。
因为历史,我们才可以明鉴未来,才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,才可以激发我们的才智,才可以让人明白做人之道。
可如今,爱好文史的有几人?更多的人只是叶公,家长们埋怨着孩子不爱读书,可是,他们自己看了几本?
孤独,是生命的礼物。
雨,在胡思乱想中,似乎大了些,眼前的路更湿了,蜿蜒着向前延伸,极目远看,直至紫金山,竟然,在不知不觉中,山前湖边,已不见一个人。